最新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中医药学蕴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在抗击非典和新冠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重大部署,为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细化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目标任务,要求:"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一、我省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我省中医药行业实力较为雄厚,素来拥有浙江流派、樟树帮、建昌帮等多张靓丽名片,享有"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等美誉,在全国中医药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教育是关键。我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榜样,打造了一批国家 级和省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地市级高校中,除井冈山大学和赣南医学院分别开设了中医、中药本科专业外,另有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中医药相关专业。但总体来看,在覆盖面与教育层次上,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因此,策应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加强和完善我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教育发展步伐,提升乡镇、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普及率,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刻不容缓。
二、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可行性
1、有法律政策支持。2017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完善中医药学校教育体系,支持专门实施中医药教育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2020年1月施行的《江西省中医药条例》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发挥中医药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中的作用,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目标;建立健全中医药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国家与省级层面上,均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法律政策支持。
2、有历史人文积淀。江西中医药历史底蕴厚重,岐黄翘 楚辈出。东晋名医董奉医德高尚,长期在庐山南麓行医,从不索取酬金,留下"杏林春暖"典故。南宋名医崔嘉彦,撰有《紫虚脉诀》等著作,是为中医脉学经典。南宋中医世家陈自明,自幼随父学医,终集各家之长,辑成《妇人大全良方》,对中医妇科发展影响深远。南宋名医严用和,著有《济生方》名篇,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重订严氏济生方》仍系当今中医药重要教材。"药圣"李时珍专程至庐山采药,其《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瑞香、赤芝等多种庐山药材。
3、有相关产业支撑。中药与中医相辅相成,我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生态资源优势独特,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增效,规模体量连续扩大攀升,在种植、加工、制造、流通上形成了完整产业体系,中药种植面积5年实现成倍增长,已达到240万亩。2019年全省中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6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调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4、有相应办学能力。除江西中医药大学、井冈山大学和赣南医学院外,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九江学院、宜春学院等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经验丰富,业已开设临床医疗等相关专业。这些高校治学态度严谨,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只要引入相关师资力量,同样具有开设中医药本科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
三、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规划建议
提升江西中医药大学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建设中医药国家 级学科。鼓励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九江学院、宜春学院等高校申报开设中医、中药学等专业。支持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卫生职业学院等专科学校升本,或与相关本科高校加强联合办学,提升其学生学历层次。教育主管部门与相关本科院校要为大专层次学生提供专升本或自学考试委托开考等继续教育机会。
科学申报与设置中医中药学科专业,可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牵头规划,相关高校认真调研、积极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协助对接部委,财政部门列专项补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培养,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建议:
1、加试经典注重原著。中医是经验医学非实验医学,其逻辑思维方式强调宏观整体,讲求辩证并注重实践。要选拔出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好苗子,必须尽早引导其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可尝试参照艺术类高招模式选拔考生,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考试,加试《黄帝内经》、《药性赋》、《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古籍原著,在同等条件下,专业成绩合格者优先录取中医药专业。对有志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青少年,可从小培养其兴趣,鼓励其诵读中药常用300味、汤头歌诀等,并注重培养其古汉语阅读能力。
2、加强师资注重课设。搭建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待遇,积极引进中医药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有计划逐步推进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组建与发展。中西医课程的设置比例,应偏重于中医药课设,多设《内经》、《本草》等古籍经典医学、药学科目以及中国古典哲学科目,不设或少设英语、高数、计算机等与中医关联性不大的课程,让学生集中精力研读中医经典。校内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传统中医学理论功底,二是让学生顺利通过执业中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考试。
3、签订协议注重师承。中医讲究个体传授,不适合规模化教育,招生应走精、尖路线,控制招生人数。可聘请各中医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中医药技术骨干和退休名老中医到校授课,传授临床经验,实行中医师带徒机制,鼓励学生与中医师双向选择,师从学艺并签约公证,一名中医师可以签约2-3名学生,力求学生毕业时便具备开方便药的基本能力。带徒中医导师,考核其带徒实际成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学校、医院、政府等部门应给予导师一定经济补偿。
4、勤于临床注重实践。中医药博大精深,需要长期的领悟与实践,应探索"医校相长,双元育人"模式,学校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考取执业资格;校外老师注重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正常完成学校课程后,利用寒暑假与双休日期间跟随签约老师实习,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因材施教、口传心授、抄方辨证,不断提升"望闻问切"水平。各中医院也可根据签约学生情况,统筹安排科室轮转。
5、财政支持注重就业。执行中医药高等教育定向生计划,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降分录取并减免学杂费用,给予奖学金支持。中医药高校毕业生安排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实习,实习期满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的,鼓励在乡镇卫生院服务;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支持在乡村、社区卫生所就业,给予乡镇医师待遇。进一步加大就业财政投入,将乡镇、乡村两级中医药人才纳入公益性事业岗位,人员工资政府预算兜底,避免市场化运营,确保人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通过加强中医药基层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师、75%的乡村卫生所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卫健部门注重跟踪就业实践能力状况,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和上升机会通道,在乡、村服务一定年限的,根据其工作能力水平,给予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机会。业绩优秀的,还可推荐至县、市级中医院工作。
通过精心选拔、科学设课、名师传承等方法,坚持特色办学不松懈,我省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全面繁胜、人才辈出,更有望出现一批名中医,重现杏林遗风。(冯正经 曾建华 陈兵斌)
版权所有©冯正经 技术支持:
备案号:赣ICP备16010151号-1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262号
联系人:冯先生 手机:15070094385(江西)13907926725(江西) 地址:中央电视台梅地亚新闻中心B座(北京)